第一一七七章 甜头(2 / 2)
而且一开口就是两万石。
明末一石粮,约合后世一百二十斤。
两万石就是二百四十万斤,够两万个成年人吃上一个月的。
消息传回来,杨振当然不答应。
他让吕品奇以请领的军粮没到位,眼下粮食储备除了自军食用之外只是略有盈余,一次拿不出两万石为由拒绝了。
但是罗硕却不肯罢休,先是以坐镇辽阳的正白旗大臣萨穆什喀的名义派人前来盖州继续洽谈,而后又派人带着硕托的书信前来盖州洽谈。
杨振、吕品奇等人担心,继续强硬拒绝,会引起对方怀疑。
而且己方一直不给对方任何“甜头”的话,也确实难以诱使他们将大笔银子运出盛京城,运到海州城或者辽阳城。
所以,为了继续执行“诱骗”战略,杨振只好指示吕品奇答应先行试水贸易,最终双方在十二月初在耀州城外的蟠龙山脚下先行完成了一万石的交易。
银子是由罗硕亲自从海州城率军押运而来的,交易完成后的第二天,罗硕又亲自率军押运粮食回了海州城。
事后不久,袁进、祖克勇分别派人送来了他们麾下哨探打探得来的情报,则证实了这一点。
他们派往敌后的多股哨探,在海州通往耀州城的驿道附近监测到了罗硕亲自率军押送而来,又押送而去的骡马车队。
这个先行试水的交易,很顺利,押送粮食北上的金海北路团营人马顺利带回来了足额的白银,整整十万两。
但是,杨征的心情,却跟吃了一口苍蝇一样难受。
虽然一万石粮,其中除了米、麦、粟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杂粮,对于现在的金海镇来说,其实已经算不得什么了。
何况还是高价出售,又不是白给。
但杨振的心里,总有一种自己也走上了老东江镇或者辽西将门的旧路的感觉,让他浑身不舒服。
当然了,或许真正让他感到不舒服的,可能是对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担忧吧。
主要是吕品奇代表杨振完成了与清虏海州梅勒章京罗硕的交易之后,已经过去了十来天了,清虏那边一直寂然无声。
也不知道是他们已经听说了议和失败的风声,还是已经猜到了这个结果,总而言之,先期试水的交易过后,清虏那边却没有下文了。
杨振很担心,这件事本来是自己做局,准备坑清虏一把大的,别到最后反倒被清虏利用,随手来一个反间计,坑自己一把大的。
当然,事实证明,杨振的这个担心是多余的。
别说多尔衮现在没有这个心思,就算他有这个心思,想学黄台吉搞反间计,拼着后续的交易不做了,搞杨振一把大的,那也八成要落空。
因为,以杨振眼下的实力与地位,就算被人真的告到了崇祯皇帝的面前,说他私下卖粮给清虏,扣个通虏资敌的帽子,姑且不论崇祯皇帝信还是不信,就算崇祯皇帝信了,恐怕也绝不会轻易处理杨振。
因为现在的形势,不允许他处理杨振。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后“逃回”锦州的祖大寿。
那时候朝廷的实力还没有沦落到现在这种程度,而且祖大寿当时所能直接掌控的,也不过是一个锦州城而已。
相比之下,杨振如今收复并控制的区域可就大多了,地盘与人马以及管内屯所与人口的数量,都不是当年的祖大寿所能比得了的。
如果没有杨振,崇祯十五年的关内所面临的形势,可就不仅仅是李自成水淹开封城,攻陷汝宁府,横扫豫东南,还有张献忠肆虐庐州府、安庆府了。
因为如果没有杨振,辽西十几万兵马会在崇祯十五年彻底烟消云散,再无后顾之忧的清虏大军将会在崇祯十五年的秋冬之际绕道南下,又一次破边墙而入,又一次肆虐北直隶和山东等地。
大明朝的漕运也将因此再次停摆,京师朝堂的财政将随之陷入彻底的崩溃。
但是这一世,因为有了杨振在敌后,不仅辽西的十几万大明精锐边军仍在,而且清虏方面,也在多尔衮上台后被迫开始了全面收缩的战略,已不可能再绕道南下肆虐了。
所以,现在的大明京师朝堂上面,但凡脑子正常一点、看得清眼下形势的人,就肯定不会去激怒杨振或者挑衅杨振。
就算杨振做出了一些搁在以前他们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但是放到现在的形势下,他们也只能捏鼻子忍着,甚至还得主动为杨振遮掩一番,免得自己下不来台。
(本章完)
↑返回顶部↑